省第七届小语优质课观摩有感
“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 什么叫语文意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又有资深学者补充:语文意识还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当然,咬文嚼字、推敲斟酌的语言意识,应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语文课上,老师是否用语文的意识教语文,学生是否用语文的意识去学语文,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性标志。本次观摩课上,执教老师都用自己强烈而又鲜明的语文意识,自觉关注了“语言文字”这片肥沃的土地,让语文课尽显语文味。 一、朗读中自觉关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作家老舍先生说:“朗读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然而同理,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像《伯牙绝弦》一课,老师就十分注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如在安排初读时,由于古今字义存在差异,且每句长短不一,学生朗读长句时停顿不当,老师都能及时给予纠正,虽是六年级学生,但老师还是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进行逐句跟读,再留足时间,让其自由练读,最后展示学生的朗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文的音韵美。再如胡秋平老师的《亿江南》,课一开始,就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与词的不同音韵。 二、书写中自觉关注语言文字的形体美.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审美型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形象地记载了文化不断演进的历史。每一个个汉字,都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浓缩着古代先人的智慧和思想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审美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级别的要求。如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等。张洁芸老师《酸的和甜的》一课中,就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形体美。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串”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字型进行想象“串”字像什么?然后又借助课件,演示还原了“串”的古义:上一个“口”是铜板,下一个“口”也是铜板,中间一竖是绳子,把两个铜板串了起来。然后老师再工工整整地范写,学生书写。再如教学“猴”“狐”“狸”三个生字,老师率先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三个字都带“反犬旁”,“反犬旁”的样子像小狗坐着;书写“猴”字,老师又用童趣的语言提出书写要求“三个住一个房间,要谦让”,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语言、范写与自己的书写中体会到了汉字的形体美。 三、品味中自觉关注语言文字的意蕴美. 我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词汇丰富多彩。常有一字多义、一词多解、多词近义等现象。不同的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显示在一篇文章中,就常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有时覆盖全文,有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细细咀嚼,反复品味,品出意、品出情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草原》一课,老师独具匠心,紧扣一个“飞”字,让学生品出人飞、马飞、车飞,感受“飞”的场景,读出心情、热情、浓情、感悟“飞”的神韵,从而体验草原人民的情美。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老师引领学生聚焦“谈何容易”,从解读字面意义到探究“十万人中才有可能寻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到要在余震中完成手术-——谈何容易,再到台湾年青人面队险情还要静静地沉着的躺着——谈何容易等等。一切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感悟都围绕着“谈何容易”地研读展开。再如一些词句,形象生动,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们应有欣赏的意识,随时积累的意识,随时运用的意识。像陆虹老师在《花钟》一课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合上书本,回忆说出课文里学过的好词,并提供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上好词说话。如此词语盘点,如此积累运用,透出的是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 四、赏析中自觉关注语言文字的修辞美.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上讲,又有三重含义(不作例举),这里指的是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小学语文课本里常用到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引用等。很多时候,文章因为使用了恰当的修辞,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敏锐的语文意识,时刻关注这些修辞手法,并引领学生体验修辞美。如陆虹老师的《花钟》一文,写花儿开放的时候,大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子写得很美。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等等。陆老师用她敏锐得语文意识关注到了这些句子并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朗读,通过老师自己形象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赏析感受语言的修辞美。 如学习“牵牛花、蔷薇花开放得句子”: 师:“像人一样,调皮地吹起来,它在吹什么?她一边吹,一边在说什么? 生1:起来,起来 生2:同伴们,起床了,起床了 师:牵牛花在吹喇叭的时候心情一定很开心,读读 (生读) 师:有喜欢蔷薇花的一起读 生:(生读) 师:请有滋有味地读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 师: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她非常艳丽 师:你能绽开笑脸给大家看看吗 (生笑) 师:真漂亮,蔷薇花的笑脸感染了大家,读读 (生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咯咯地笑声 五、写话中自觉关注语言文字的空白美. 王船山在《诗绎》中说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中的“飞白”,绘画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蕴涵着更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草原》一课,施敏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草原情美之后,适时让学生补白写话:用一两句话写下作者此时此境的感受。再如《伯牙绝弦》中,伯牙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后,终遇知音时,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为文章一空白点。此时,老师穿插资料,让生切己体察,写话补白:此时,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等。以上学生的所想所写,提升了情,丰满了文,演绎了文章的空白美。让课堂更显节奏之美,张弛之美。 人们的思想要靠语言来交流,作者的感情要靠语言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描述。所以,学语文,必要用语文的意识在语言文字上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用王尚文先生的话,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从这里出发,必能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
评论